缅怀丨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刘世生先生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清华文科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退休教授刘世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27日10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刘世生教授,山东沂水人,1999年来校任教,2010-2014年任系主任;在英美文学、文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刘教授为人温和谦逊,深受广大师生尊重爱戴。
“清华文科”公众号刊载刘世生教授《文学文体学: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与融会》一文,以表缅怀。
文学文体学: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与融会
摘要: 语言学侧重形式研究,其本质特征是描写;文学批评侧重内容研究,其最大魅力是阐释。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文章试图说明文学文体学的这种跨学科特点。
关键词: 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学批评;跨学科
语言学与文学批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二者的研究范围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际媒介,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形式研究,后者侧重内容研究。
文学批评研究诉诸于联想能力,其最大魅力是阐释。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与阐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的读者阐释为风花雪月故事,有的读者阐释为封建社会衰亡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家家之言皆有道理,因之有“红学”,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再如,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可谓百读不厌,常演常新,历久不衰,每一代读者与观众都能从中阐释出有价值的人生真谛;而对其进行研究形成的“莎学”,一直是西方的显学。
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甚至还有老少咸宜的现代版。笔者2002年在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有机会参加波士顿市的公共艺术活动及哈佛艺术节(Harvard Arts First Festival),观赏过莎剧演出的现代版。波士顿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亨利四世》,每幕之间穿插现代场景,提醒观众历史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种种联系。哈佛大学学生演出的《麦克白》和《裘力斯·凯撒》,一个选择傍晚的黄昏时间及希里斯图书馆前的大路、树木、院子、天井等现实自然景物作背景,吸引了高校师生的欣赏;一个使用现代美国英语口语及手机通讯等时尚生活要素改编原作,吸引了少年儿童的观看。
语言学研究诉诸于分析方法,其本质特征是描写。语言由三个系统构成:语音、语法、语义。对这些系统进行描写与分析分别涉及到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因之有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音、语法、语义构成了语言的本体系统。对语言本体系统的研究被称之为语言学。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结合则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如语言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心理语言学,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结合产生了文学文体学,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计算语言学,等等。
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但是,它既不像文学批评的阐释那样,龙飞凤舞,难觅踪迹;也不像语言学的描写那样,追求客观,崇尚科学。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可分为中国文体学、西方文体学、我国外语界的西方文体学研究等三个方面。
中国的文体学研究可追溯至魏人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等学术界较公认的专门论述,其后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谓,皆按体裁分类。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被认为是现代文体学的开始。1980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文体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较多注意语言修辞和文法。20世纪90年代童庆炳主编的《文体学丛书》出版,展示中国文体论注意向西方文体论的借鉴。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当时的修辞学特别注重文体的劝说功能,从朗吉努斯开始才注重文体的审美功能。1909年巴依的《法语文体论》标志着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开端。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头语言的文体。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体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注重研究文体的形式和功能。20世纪80年代话语文体学兴起,注重分析会话,注重研究交际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20世纪90年代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蓬勃发展,注重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近来的发展趋势是不同文体学派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申丹,2000),如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文体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再如,社会文体学、政治文体学、功能文体学、法律文体学、女性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语境文体学等也都是近年来文体学界的热门话题。我国外语界的文体学研究目前主要是西方文体学研究,而中国文体学研究则主要在汉语语言文学研究界和高校的中文院系进行。但我国外语界的文体学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体论的影响,逐渐形成西方文体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文体与文体学的定义、文体学的任务、体裁研究、个人风格研究、研究分析的不同方法以及文体学的发展方向等。
下面简要讨论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
文学文体学涉及到的文体类别主要是诗歌、小说、戏剧及散文,其研究对象是各类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概括而论,英语中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差别,首先是语言的音韵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在某些方面突出的或者说是前景化的用法;其次是文学语言习惯运用词的比喻意义,常见的比喻手法有明喻、暗喻、提喻、转喻等。文学文体学有多种分析方法。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分析文学语篇的语法结构和篇章意义。1.当词汇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采用形态分析法分析词的新组合;2.当句法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词序或句法组合;3. 在句法层面上,除了分析句子结构外,还可以寻找不同类型的短语(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组合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使语言更趋于文学化;4.在了解语言系统的基础上,控制某一范围内语法项的组合规则,就易于从语言“日常的”、非文学的用法中辨认出“变异的”、“标记性的”或文学性的结构,从而使你的分析更有话可说;5.如果面对语篇难以确定该从何处着手分析,可以试着将之改写。通过比较原文和改写后的篇章,就能评价原文的正式或非正式程度,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力。改写语篇也是辨认原文中其他重要特征的好方法;6.词义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比如,有无词义重叠或词义空白现象?有无反义词、同义词、下义词和上义词现象?是诙谐方式还是常规方式?7.语境对你理解语篇有多重要?有不同背景知识的读者会对同一语篇有不同的理解吗?8.某个词或短语的字面意义在此处适用吗?如果不适用,你就要分析语言的比喻用法。找一下有没有明喻、暗喻、提喻和转喻;9.语言的比喻用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神秘的或可怕的事物变得平常或不可怕,或者使日常的事物变得美好和不寻常。
诗歌有独特的语音及重音和格律模式,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语音和格律模式?1.为了形成美学乐趣或语音的美感。语音与格律模式正如音乐一样,其根本特点是使人愉悦。多数人都喜欢节奏感和回旋悦耳的语音,尤其是儿童似乎正因为这一点而喜欢诗歌。许多儿歌、民谣、唐诗等都因其语音的美感而受人喜爱;2.为了遵循某种规约/文体/诗歌形式。就像服装和建筑一样,诗歌也有其流行式样,而且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语音形式。因此,诗人写作的时代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写诗歌的形式;3.为了试验或革新一种形式。通过革新,诗人一方面创造出新的诗歌形式,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挑战;4.为了展示技巧并享受知识的乐趣。正如运动员以快跑或跨栏来展示他们的能力一样,诗人用语言来展露他们的技巧。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组合中,诗人获得了一种满足感;5.为了在诗行中产生强调或对比的效果。使用某些格律模式如缓慢的“扬扬格”,或者在一系列规则的模式中突然加入变化,都会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6.为了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当诗行的节奏或语音刻意模仿所描述事物的声音时,就产生了拟声。对诗歌的文体进行分析主要从诗歌的相关信息与诗歌本身的结构形式两大方面着手。相关信息包括题目、作者、写作年代、体裁(如史诗、十四行诗、挽歌等)、题材(如爱情、战争、自然风物等)。结构形式可考虑下列方面。1.总体布局。诗节中的诗行长度是相等还是不等?2.诗行数目。全诗有多少行?3.诗行长度。数一下诗行中有多少音节。音节的长度是规则吗?4.规则格律。哪些音节重读?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数目相等吗?每行有多少音步(重读音节)?指出音步的类型和每行的音步数目,或者指明不规则的格律模式。但找不到规则格律时,也不说明诗歌就没有利用格律。一首诗可能是无韵诗,而且偶尔会使用特别的格律模式以达到强调或拟声效果;5.尾韵。如果有尾韵,将之标出。可借助参考书弄清楚该诗的格律和尾韵是否与某一诗歌类型相符(例如,歌谣或十四行诗);6.语音模式的其他形式,如元音韵、辅音韵、头韵、头尾韵、倒押韵、重复韵等;7.参照上面列出的建议,可点评这些结构形式在诗中产生的效果。还应查找语言的字面用义和比喻意义、句法及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互文性参照、语域等。
小说语言中有三个最基本的话语层次,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话语,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话语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话语。这三个层次的话语至少包括六个话语参与者,而每一个话语参与者的话语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视角。这就意味着小说语言中至少交织着六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小说文体时,叙述者与受述者这一话语层次中的叙述者视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常见的叙述者视角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即叙述者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和第三人称叙述者视角(即叙述者从第三人称“他/她”的视角叙述故事),有时也见到第二人称叙述者视角(即叙述者从第二人称“你”的视角叙述故事)。一般来讲,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第三人称叙述者的“他/她”则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许多因素与叙述视角有关,如语境、已知信息与新信息、指称词等。小说中的叙述话语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表述方式: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叙述者对言语行为的表述、叙述者对言语的表述。其中,直接引语与叙述者对言语的表述处于这个序列的两极。在直接引语中,读者见到的是人物的原话;在叙述者对言语的表述中,读者见到的则仅仅是叙述者对别人话语的转述。小说中的思想表述与话语表述有相同之处,约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表述方式:叙述者表述思想、叙述者表述思想行为、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直接思想,意识流写作或许是思想表述的极致手段。人们谈论小说的文体风格时,通常指作家风格,也就是说可以辨认出的属于某个作家的个人风格。如海明威有自己的特殊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将他的作品同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别开来。除此之外,作品也可以有风格,正如作家被认为有风格一样。作品风格关注的则是语言选择如何帮助构建语篇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谈论《红楼梦》的总体风格,也可以谈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的风格。综上所述,分析小说的文体时可以考虑从以下诸方面着手:1.词汇模式(字词用法);2.语法组织模式;3.语篇组织模式(语篇组织的单位,从句子到段落以及段落以上的单位是如何安排的);4.前景化特征,包括修辞手法;5.是否能辨别出风格变异的模式;6. 多种类型的话语模式,如话轮替换或推论模式;7. 叙述视角模式;8.话语表述模式;9.思想表述模式;10.作家的风格;11.作品的风格等。
戏剧有两种存在方式,即文本方式和舞台方式。文体学家所致力的戏剧研究,研究对象是纸上的文本。文本是不会变化的,它可以轻易地将页面翻回到先前的一幕,比较该剧不同部分的言语,或者拿另一个剧本来比较不同的戏剧。戏剧舞台上的现场表演则是一闪而过的。如果当时漫不经心,只听到了一部分言语,那么,另一部分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再全听到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分析舞台上的表演永远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现在已经具有录制戏剧表演的技术与手段。本文探讨的是戏剧文本的语言。许多语言学理论模式可用于戏剧语言的分析,例如,1.话轮的数量和长度;2.话语交换序列、毗邻应对与会话分析;3.产出错误;4.合作原则;5.言语行为;6.前提理论;7.语言标记身份;8.语域;9.言语与沉默—戏剧中的女性人物等。戏剧文体的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1.解释文本,即将文本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方法,但它可以确保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检测生疏词汇或语法结构的机会,也可以检测每个人物是如何对戏剧情节的完善起作用的。尽管这种解释试图尽量接近原文内容,但可能仍会有存在歧义或不同解释的地方。你应该尽量注意这些地方,或许通过不同的释义能够表明多种理解的可能性;2.给文本写评论。这为你解释你所分析的节选部分在整个戏剧语境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场所:你分析的节选部分是如何促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成长的?这一方法也能检查出文本中的文学暗指与多重意义;正是暗指与多重意义造成了文本有多种理解的可能性;3.选一种理论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应该用一种理论模式从一个具体的观点来考虑文本。这需要非常全面和细致,而且所选择的方法是否恰当也很可能有争议的。
何为散文,目前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黄渊深、王振昌等先生认为根据所含的内容,散文可有三种定义。1.广义的散文(既英语的prose,相对于韵文ver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如小说、戏剧、传记、政论、文学批评、随笔、演说、游记、日记、书信等等;2.较广义的散文,即“广义散文”中除了小说、戏剧之外的一切体裁;3.狭义的散文,即英语的essay,本文作者认为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杂文。本文的散文文体指“较广义的散文”。分析散文文体可考虑下列诸方面:1.写作意图与对象;2.立论方法;3.篇章的组织与结构;4.段落的过渡与扩展;5.句型的选择与运用;6.词汇的分析与比较;7.语言的逻辑与表达;8.语气与态度;9.文体与修辞;10.节奏与韵律;11.引语、暗指与典故等。
参考文献:
[1] R. Fowler. Linguistic Criticism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26.
[2] R. Fowler. 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Poems, Plays and Prose (book review) [A], 1998.In Style, V. 32,No. 2. WilsonSelect, http://newfirstsearch. global.oclc. org/.
[3] M. Short. 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Poems, Plays and Prose [M]. London: Longman, 1996. 255--348.
[4] J. Thornborrow, S.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yle [M].London: Routled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5-143.
[5] 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22-27.
[6] 刘世生.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194-197.
[7] 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11.
[8] 王振昌.高级英文写作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2.
原文刊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8卷,已获授权发布。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黄忠廉教授主讲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友情推荐相关语言学文献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5.8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